旷世的忧伤

Huoty's Blog

玩具会疼?

【导读】 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昔孟母,择邻处”,而启蒙教育可能影响着一个人的人格。玩具会疼吗? 当这个问题落到你 3 岁女儿或者儿子身上时,你希望他(她)有着怎么样的回答。不要试图阻止孩子的好奇和天真,可能正是因为这些你认为犯傻不正常的行为造就了孩子良好的品性。对万事万物乃至世界的认知上,我倒觉得有的人永远长不大,感觉无法跟他们解释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我们应该多一些耐心,一个保持天真无邪的人,必定是善良的,善良的人都能幸福。本文选自豆豆的《我的教育故事》,略有删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或附上本文地址

启蒙教育

文/豆豆

在幼儿园里有一个叫娃娃家的区域,这个区域里娃娃的投放是必不可少的。我一开始一直觉得无论在哪个区域只要孩子玩的开心便好,直到前两天,孩子在玩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深思。事情很简单,就是一个小女孩在抱娃娃的时候没抱好把娃娃掉到了地上,她很自然的要捡起来的时候旁边一个小男孩看见了,赶紧过去抱起来对娃娃说,疼不疼疼不疼,然后轻轻地吹吹娃娃的小胳膊,亲亲娃娃的小脸蛋,满目温柔与心疼。那天我也是很巧的看到这一幕,我看到这个小男孩的做法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滋味,我很想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因为对于这种没有生命状态的玩具,掉就掉了,一般孩子不会在意太多。我过去问他,为什么这么心疼娃娃啊。实际上这个时候我已经做了一件错事。我告诉他,娃娃是假的,它不会感受到疼痛,不需要这样子。他听了之后很诧异的看着我,他说了一句话,也就是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好多事情,也让我为自己那句娃娃是假的不会感到疼痛的话后悔。他说,老师您不是说玩具掉到地上会疼吗?我怔了,没想到我平时随意的一句话竟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我告诉孩子玩具掉到地上会疼仅仅是为了让他们玩玩具的时候小心一点,不至于让玩具掉到地上弄出那么大噪音。我太欣慰了,我立刻纠正自己,我表扬了他,我说你很棒,做的很对,我和他一起给娃娃揉了揉疼。在后来的生活中,我经常关注他对待物品的态度,发现他对待玩具也好对待人也好都很温柔。

能够给娃娃揉揉疼的孩子必定是个善良豁达的孩子,善良和豁达这两种品质是永相随的,这种良好的品质能够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他能够对别人有更多的爱心,遇到问题也不会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种思维方式也能够保证他这一辈子不吃亏。

我告诉孩子娃娃是假的,不会感到疼痛这一行为真的很蠢,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也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儿童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主要表现在认识对象和解释因果关系两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逐渐缩小。3~6岁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6~8岁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限制在能活动的事物;8岁以后开始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更晚些时候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也就是说在孩子看来,万物同物,万物有灵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著有书籍《爱弥儿》,在这本书中他谈到,人在开头的那一刹那,尚处于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儿童教育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能成为一件大事,都能扩展成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者坏毛病,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此敏感,一定要用心,让孩子们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能成为建设他们美好情操大厦的一砖一石。

美国儿童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出过同情心的教育,杜威认为,同情心作为一种良好的品质,不单纯是一种情感,它是一种有素养的想象力。他在他的德育教育目的上提出“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当“玩具会疼”成为孩子的一种思维方式时,他在生活中会更容易理解他人,更容易播洒出善意和尊重的种子,那么他必定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容易幸福的孩子。

2016 年 11 月于大兴五幼

Top